“城市內澇”與“干旱缺水”看似是水火不相容的關系,但是兩者之間卻因為雨水在一起,雨水多了可能內澇,而雨水減少則容易造成干旱,這是中國城市化進程中的城市環境的一個真實寫照,而雨水的綜合利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兩者之間的矛盾。
低影響開發理念源于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末對暴雨管理和治理水資源污染技術,旨在通過源頭處理和慢排緩釋綜合利用雨水資源,控制水資源污染,它主要包括生態植草溝、下凹式綠地、雨水花園、綠色屋頂、地下蓄滲、透水路面。*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人口的眾多預示著要消費的資源增多,建筑面積自然需要更多。多樣的自然地理條件給與了我們豐富的雨水資源,但是過度城鎮化開發使裸露在地表的土地減少,凈化路面增加,雨水找不到滲透的地方,雨水被浪費。雨水在硬化里面堆積容易被蒸發加重用水緊張壓力,而且雨水堆積不能消化也容易形成“城里看海”的景象,增加城市內澇發生的幾率。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海綿城市建設在低影響理念的影響下開始建設。雖然低影響理念運行在美國開始實行,但是我國海綿城市建設還是在摸索中前進,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俗話說“萬變不離其宗”,雖然各國的自然條件不同,但是其宗旨都是要綜合利用雨水資源,協調人與自然的管轄關系,實現可持續社會發展。低影響開發理念在海綿城市建設中有以下實踐。首先保護既有的生態濕地和綠地公園。綠地公園常用的調蓄措施包括下凹綠地、雨水濕地和生態滯留塘,其可通過自然滯留、土壤滲透控制地表徑流、推遲洪峰時刻,達到消減徑流的目的。這是利用自然條件達到實現雨水資源化的目的。其次打造綠色屋頂和雨水花園。節能建筑的構建需要融入環保理念,綠色屋頂可以將雨水中的雜質初次過濾然后通過雨水管道流入蓄水池,經過綠色屋頂的滯留一方面可以美化環境,另一方面可以減少管道中雜質的堆積。zui后在路面鋪設透水裝置,路旁種植植被樹木。路面的透水裝置可以減弱雨水的流速,植被可以美化環境減小雨水的沖擊,減少河道的維修成本。
低影響開發理念要求城市建設應該適度化,在建設城市的過程中要降低對周圍環境的傷害。海綿城市建設綜合利用低影響理念開發技術,積極保護或者修復自然環境,利用雨水收集利用系統達到回收利用雨水的目的,增進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
海綿城市技術服務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