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濕地處理系統是利用人工介質、植物、微生物的物理、化學、生物三重協同作用對污水進行處理的一種技術。其基本要素為濕地基質、植物和微生物,三者對污染物的轉化與去除至關重要,其對廢水污染物的去除效率相對較低,尤其是對污染物中的N、P。人工濕地對N的去除主要途徑為硝化和反硝化作用,一般N的去除率在35%~50%之間。但由于人工濕地有限的溶解氧和缺乏生物碳源,因此很難提高N的去除率。增加水體中的溶解氧可以改善人工濕地對N的去除效果,如將人工濕地與藻塘結合。ZHAO等將垂直流人工濕地與藻塘進行組合試驗,在低溫條件下的水體中污染物去除效果明顯提高,其原因是藻類的光合作用增加了組合系統的溶解氧含量,同時藻類為微生物提供額外的生物碳源,從而提高了整個系統對N的去除效率。學校污水處理設備
植物是人工濕地的核心之一,有無植物明顯影響人工濕地系統處理效果。研究對比有無植物的兩種人工濕地系統,結果表明有植物的濕地系統對TN、TP、BOD的去除率明顯高于無植物的濕地系統。同時,濕地植物應選擇去污效果強、根系發達、生長季節長的植物,應將植物合理搭配,以提高人工濕地的凈化能力。魏成等將蘆葦、美人蕉和風車草3種植物進行不同組合試驗表明多種植物組合去污效果明顯高于單一植物。穩定塘是一種經過人工適當修整后設圍堤和防滲層,主要通過微生物降解、沉降、轉化、截濾等作用去除污染物。其對NH4+-N的去除易受環境溫度、pH等因素影響,表現為溫度和pH較高時,硝化/反硝化以及NH4+-N的揮發作用是TN的主要去除機制,若在冬季低溫時,NH4+-N揮發作用則會受到抑制。穩定塘對P的去除主要是水生植物吸收和底泥對P的吸附/解吸等多種機制的共同作用。缺點是占地面積大、水力停留時間長、散發臭味、處理效果不穩定等。李懷正等通過縮短曝氣穩定塘的曝氣周期,提高系統的去氮除磷效果。孫楠等針對嚴寒地區農村生活污水提出凹凸棒土-穩定塘模式,試驗得COD、NH4+-N、TP的平均去除率分別為 91.5%、87.7%、84.1%,改進后的穩定塘,對污染物去除率顯著提高。利用菌藻共生關系也是穩定塘改進的方向之一。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Oswald制作了一種高效藻類塘,試驗發現高效藻類塘對COD、BOD、NH4+-N、TN、TP的去除率分別為75%、60%、92%、75%、50%,同時相對于傳統穩定塘,高效藻類塘具有占地面積小、停留時間對較短、運行成本低等優點,應用前景廣闊。學校污水處理設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