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啟動海綿城市建設試點
海綿城市建設在中國西北內陸腹地的陜西,正式吹響了集結號。
繼不久前,召開全省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和海綿城市建設工作推進會,提出海綿城市建設“時間表”后;日前,陜西省住建廳、財政廳、水利廳決定聯合開展海綿城市建設省級試點工作,即在全省各設區市、楊凌示范區、韓城市中選擇2個市(區)作為海綿城市建設省級試點城市。
入選的試點城市將在政策方面獲得以下扶持:省級財政將連續三年每年給予2000萬元資金補助;優先安排其爭取中央預算內資金、中央財政資金、國家專項建設債券對海綿城市建設的資金支持;協調金融機構,優先對其提供長期穩定、低利率的信貸資金支持;優先推薦其參加海綿城市試點評選。
據悉,滿足以下條件便有機會列入陜西省試點城市:城市人民政府成立工作領導小組;編制或修編城市排水(雨水)防澇綜合規劃、城市節水專項規劃等,落實海綿城市建設相關建設要求,并與城市總體規劃相協調;城市發展對排水防澇基礎設施建設、調蓄雨洪和應急管理能力需求強烈;地方財政配套資金不少于省級財政補助資金,并有具體融資計劃和運營方案。根據要求,試點城市應將城市規劃建設成具有吸水、蓄水、凈水和釋水功能的海綿體,提高城市防洪排澇減災能力。同時,年徑流總量目標控制率應達到住建部《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要求。
打造中國應對氣候變化行動樣本
陜西,橫跨黃河和長江兩大流域中部,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也是古關中平原風景壯美的腹地。
“蒹霞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源自《詩經》的這組佳句形象描繪的是古關中平原的濕地風景。時代在變遷,關中平原受自然和人為的雙重破壞,河流水量嚴重枯竭,甚至一度出現水荒現象,此前的美景正悄然消失。如今,在全國首批海綿城市建設試點中,陜西西咸新區積極開展“引水潤城”,正極力恢復古關中平原“八水環繞、湖光山色”的景象。
海綿城市是一種形象表述,主要是指城市能像海綿一樣,在環境變化和應對雨水帶來的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彈性”,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凈水,需要時將蓄存的水“釋放”并加以利用。近年來,陜西西咸新區已取得初步成果。
12月4日,從陜西西咸新區管委會了解到,西咸新區海綿城市建設成為中國政府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樣本之一,登上目前舉行的巴黎氣候變化大會舞臺,受到好評。
在中國政府向大會提供的專題片《應對氣候變化——中國在行動》中,西咸新區作為海綿城市雨水收集利用的突出典型,展現在世界面前。西咸新區是我國西北地區國家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經過4年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創新實踐,在海綿城市試點核心區灃西新城,通過實現建筑與小區對雨水應收盡收、道路與綠地自然收集、中央雨洪系統調蓄,構建三級雨水綜合利用體系,初步形成海綿城市體系。
強降雨導致的城市內澇已成為中國城市的通病。灃西新城海綿城市實踐,能夠吸收、存蓄、滲透、凈化雨水,補充地下水、調節水循環,讓水在城市中自然遷移。經測算,總面積約450公頃的綠地系統,每年可以吸收270萬立方米的雨水,使城市防洪能力提升兩倍以上,可實現85%以上的雨水綜合利用。
與此同時,綜合地下管廊、以住宅產業化推動的節能建筑也在西咸新區迅速鋪開,成為綠色發展理念的重要實踐。
十三五規劃建議中,水利建設被列入八大基礎設施網絡,水資源管理、水環境保護、水生態修復等納入生態文明制度建設重要內容,海綿城市建設等涉水產業黯然興起,迎來新的發展高峰期。在此背景下,陜西啟動海綿城市建設,借助西咸新區這一樣本之力,在全省范圍內掀起海綿城市建設浪潮,不僅在恢復著古關中平原“八水環繞、湖光山色”的景象,一定意義上,也將為當地環保事業和環境產業注入更加強大動力,促進產業多元化。
文章整合自中國經濟網、經濟參考報、陜西日報相關報道,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