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部亮劍數據造假亂像 三年內上收國家監測事權
人為干擾采樣裝置,隨意篡改監測數據;擅自修改自動監測設備設置,干擾自動監測設備的正常運行。一段時期以來,頻頻曝出的環境監測數據造假事件,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
其實,多年來,一些地方環境檢測數據造假已經是公開的秘密。就如同近年來發生的一些往沙漠里排污,或是往河流里排污一樣,都是明知違法而為之。這些企業造假行為的背后,都存在地方環保部門“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的不作為,甚至不排除主動配合造假以顯示治污政績。這種做法所毀掉的不僅僅是這幾個監測技術人員、幾個環境監測站長,而在于動搖了全國環境監測數據的根本,破壞了環保部門的公信力。
企業之所以能弄虛作假,表明現在運行的環保在線自動監測網絡存在漏洞。數據質量是環境監測的保障,是保護環境的底線,對數據造假必須零容忍。眼下,環境監測數據造假并非個別現象。對此,環保部頻出重拳嚴懲,從2016年1月1日開始,環境保護部實施《環境監測數據弄虛作假行為判定及處理辦法》。《辦法》規定,環境保護部今后用兩年時間展開專項檢查,對地方環境監測數據,特別是空氣質量檢測數據造假行為進行嚴查。更嚴厲的大棒,揮向造假企業、地方環保部門和地方政府,值得點贊。
此外,為遏制監測數據造假,另一項重要措施也已取得實質性進展。據環保部介紹,環保部與有關部門一起正在積極推進國家環境監測網絡運行機制改革,環保部將上收國家環境質量、監測事權,目的是真正實現“國家考核、國家監測”。
近日,環境保護部副部長黃潤秋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表示,將在三年內完成國家大氣、水、土壤監測點位的建設和事權上收,為保障監測數據質量、強化環境質量指標的硬約束提供支撐,推進省以下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
上收國家監測事權,將空氣、水、土壤的國家監測事權上收到中央本級,委托具有良好信譽的環境監測機構或第三方機構運行管理,才能從根本上避免監測數據受到考核評比等行政干擾。有關環保專家也表示,環境監測此前長期存在“考核誰誰監測”的現狀,因此很難避免數據造假,上收國家事權后,則改為“誰考核誰監測”,不給造假篡改提供機會。
環保部規財司有關負責人介紹,環境保護部已在資金保障方面作出安排,25億元中央集中排污費專項資金投入的重點之一就是保障監測事權上收工作。
建設環境監測區域性網絡是大勢所趨,隨著環境監測事權的上收,環境監測將從國家層面得以加強。此前國務院辦公廳曾發文要求建立覆蓋大氣、水、土壤等要素的全國環境質量監測網絡,此番環境監測事權上收至環保部,跨區域聯動環境監測有望得以實現。
有業內人士分析認為,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未來環境質量監測將分四條主線:一是空氣質量監測將向更廣泛區域監測發展,污染源監測將向燃煤鍋爐、超低排放監測發展,VOC監測已被納入“十三五”規劃,在政策推動下潛在需求將爆發;二是“水十條”將推動水質監測細分領域發展;三是在國家大力推動第三方運營維護服務的背景下,環境監測設備廠商正在由單純的設備提供者向環境監測系統及運營維護轉型;四是智慧環保發展將強化環境應急與預警監測,智慧環保的商業模式日漸清晰,有望得到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