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坐落在群山環抱中、長江與嘉陵江交匯處,素有“山城”、“江城”之稱。山水的連綿造就了這座城市的獨特魅力,特殊的地理位置也注定了其不平凡的使命。三峽庫區是長江流域重要生態屏障和全國資源戰略儲備庫,而重慶地處長江中上游、三峽庫區腹心地帶,肩負著為子孫后代留下“一江碧水、兩岸青山”的歷史責任,也意味著重慶在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全局中具有特殊重要地位。
當前,重慶正處于統籌區域發展和城鄉發展,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及體制機制創新的關鍵節點,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任重而道遠。為此,重慶出臺了《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提出到2020年建成碧水青山、綠色低碳、人文厚重、和諧宜居的生態文明城市。194項生態文明建設重點任務分工中,重慶市環保局牽頭的有71項,作為責任單位和配合單位的有51項,生態文明建設成效如何,環保工作至關重要。
早在2014年,重慶市環保局按照重慶市委“五個決不能”要求,集中力量推進“六件大事”,深入實施環保“五大行動”。其中,重慶都市功能核心區和拓展區空氣質量優良天數達到246天,同比增加40天,PM2.5平均濃度同比下降7.1%;全市地表水水質總體良好,三峽庫區水質保持穩定,長江干流水質為優,城鄉飲用水源總體安全;實現天更藍、水更清、夜更靜、地更綠、重慶更美麗。
一座城:舉目難見工業煙囪
作為工業重鎮,重慶卻也是一座幾乎看不到工業煙囪的城市。
2015年,重慶發電廠2號機組、攀鋼集團鈦業公司李家沱工廠、西南合成醫藥寸灘分廠相繼搬遷或關閉。這意味著,“十二五”期間,國家下達的總量減排任務,重慶超額完成。整個主城區,工業煙囪僅剩數根,而且也即將被拆除。
“嚴格執行產業禁投清單。這幾年主城區關閉搬遷256家重污染企業,基本實現‘四個沒有’:沒有鋼鐵廠、燃煤電廠、化工廠、燃煤鍋爐。”重慶市環保局局長史大平介紹說,“目前,重慶污染物排放大幅削減,全市化學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4項主要污染物單位工業增加值排放強度下降一半以上。”
企業搬遷,并非要生態不要發展。2015年,重慶試點多年的排污權交易開始全面推開,排污權由過去的無償獲取改為有償使用。重慶市排污權交易漸入佳境。2015年底,一級市場完成1.18億元排污權交易,為促進節能減排打了一針催化劑。
“重慶資源與環境交易所、重慶環保投資有限公司和重慶環保產業股權投資基金,是重慶生態環保領域市場化改革的三個功能要件。”重慶市市長黃奇帆認為,資源與環境交易所為環境資源優化配置搭建起市場化平臺。環保產業股權投資基金,是撬動社會資本投入環保產業的有力杠桿。而環保投資公司將形成一個投融資平臺,成為城鄉環境基礎設施建設運營和污染治理的主力軍。
注入綠色動力
隨著重慶加快生態文明建設,“綠色經濟”的浪潮在巴渝大地涌動。渝企如何正視不足,推進環保產業發展壯大,為重慶工業發展注入更多“綠色動力”?
2015年發布的《重慶市環保產業集群發展規劃(2015―2020年)》(簡稱《規劃》)提出,重慶將培育一批年銷售收入超過百億元的和超過50億元的骨干企業,形成、產業鏈條完整的環保產業集群;力爭2020年,全市環保產業年銷售收入達到1300億元;建成國家重要的環保產業基地。
“規劃的出臺,無疑為重慶環保產業發展帶來利好!”重慶環保產業協會秘書長張守任說,規劃明確,重慶將扶持環保綜合服務領域、資源綜合利用領域、環保技術裝備領域的環保,重點培育污水和污泥處理設備產業集群、大氣污染防治設備(產品)產業集群、固體廢棄物收運處理設備產業集群、環境儀器儀表及環境修復產業集群、再生資源綜合利用產業集群、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產業集群、再制造產業集群等七大環保產業集群。
與此同時,重慶還計劃在大渡口、萬州、大足三地規劃建設環保產業園。大渡口區建橋工業園環保科技產業園負責人指出,他們準備以市水務資產公司下屬的德潤集團、三峰環境等為,通過收購、整合、合作等形式,打造集群化產業體系。
“另外,重慶還將統籌協調國家和市級環保資金,建立環保產業發展股權投資專項基金,重點投入環保示范應用和產業化工程。”張守任介紹說。
環保產業健步如飛
更為利好的是,“重慶市環保產業近年來發展迅速。”重慶市環保局相關負責人日前介紹說,目前,當地已形成一批環保產業骨干企業,其核心競爭力不斷增強,業務范圍不斷拓展;重慶環保產業已具備資本運作能力,發展態勢方興未艾。
在眾多業內人士看來,重慶環保產業發展與當地經濟形勢分不開。重慶市環保產業協會副秘書長田軍介紹說,與國內其他地區相比,重慶產業結構調整較早。10年前就啟動了“退二進三”,因此在經濟下行的情況下,重慶近幾年的經濟形勢反而勢頭強勁。
顯然,加快發展環保產業,是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內在要求,是推動節能減排,發展綠色經濟和循環經濟,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搶占未來競爭制高點的戰略選擇。
重慶市環保局科技規劃處相關負責人介紹說,重慶市環保投入已連續10年超過當年地區生產總值的2%,各級財政的節能環保專項投入和商業銀行的節能環保專項貸款年規模約100億元。而在田軍看來,除近年來重慶市政府對環保投入明顯加大。重慶環保產業發展好,也得益于多年來打下的良好基礎,產業門類齊全、產業集群程度高。
(本文綜合大公報、人民日報、中國環境報、重慶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