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管齊下保護農業生態 遏制土壤退化污染
有關專家預測,按目前的水土流失速度,再過50年東北黑土層將流失殆盡,昔日肥沃的黑土區將變為不毛之地。受不合理的施肥、施藥等因素的影響,導致農業面源污染,土壤亞硝酸鹽、農藥殘留超標現象嚴重。有機物料不能有效的還田到土壤中,導致地力下降和環境污染。“白色污染”既破壞了土壤的適耕性和通透性,也嚴重影響了農業可持續發展和新農村建設風貌。另外,工業“三廢”造成的農業環境污染和設施農業次生鹽漬化,也是導致耕地質量下降的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
特提出如下建議:
加快耕地質量保護立法工作步伐
《土地管理法》明確指出“各級人民政府應當采取措施,維護排灌工程設施,改良土壤,提高地力,防止土地荒漠化、鹽堿化、水土流失和污染土地”。《農業法》指出“國家采取措施保護和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穩步提高糧食生產水平。國家建立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保障糧食安全,對基本農田實施特殊保護”。目前在耕地質量保護方面,存在著多部門管理、職能交叉和責權不夠明確的問題。因此,應加快《耕地質量管理條例》的立法工作,設立耕地質量管理專門機構,負責耕地質量的監督、管理、保養和建設工作。
修改完善土地出讓金使用管理辦法
按照“取之于土,用之于土”的原則,調整土地出讓金使用方向,將25%左右的土地出讓金用于加強耕地質量建設。將耕地質量調查、監測、管理所需經費納入中央和地方各級財政預算。
加大耕地質量建設的政策扶持和投入力度
國家安排專項資金,采取以國家投入為主,地方配套為輔,全面啟動實施耕地質量建設工程。
一是啟動實施耕地質量調查工作。對耕地質量進行系統普查,全面了解耕地的污染源、污染狀況、障礙因素和退化情況,并分類制定土壤改良的實施方案。
二是建立耕地質量監測預警系統。建立標準化的耕地質量信息采集體系和區域性的耕地質量數據控制中心,實現對耕地質量調查與監測數據的統一管理,開展耕地質量的預測預報。
三是大力扶持相關技術研究和示范推廣項目。開展荒漠化治理、東北黑土地保護利用、中低產田改造等耕地質量恢復技術的試驗研究和示范推廣,為耕地質量的全面提升提供技術支撐;實施防止水土流失和風蝕沙化技術推廣項目,從政策和資金上加大扶持力度,加強農田基礎設施和防護林體系的建設;進一步加大對秸稈還田、增施有機肥、種植綠肥等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項目的扶持力度,增加資金總量,擴大覆蓋范圍,確定合理的補貼環節;開展殘膜回收和無害化處理技術研發,制定殘膜回收獎勵補償機制和扶持政策,安排專項資金用于殘膜回收示范區建設,對殘膜回收加工企業及回收點予以政策扶持;深入開展土壤污染機理及其在農產品的積累規律和修復技術研究,建立污染土壤風險評估、土壤環境質量評價與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聯動評價機制,從耕地質量保護源頭上解決和控制農產品污染問題。
四是完善節水農業設備補貼政策。在東北四省區“節水增糧”項目的基礎上,對膜下滴灌一次性毛管采取以舊換新的方式進行補貼,確保先進的節水灌溉技術讓農民用得起、用得好,不斷促進內蒙古旱作區農業區生產經營方式的轉變,實現穩產高產。
五是在有條件的地區,對農業用水實行階梯水價。國家應盡快出臺灌溉用水價格管理辦法,以經濟杠桿調節農業灌溉用水。實行在節水用量內,實行補貼水價;在合理用量內,實行正常水價;在過量用量內,實行加價的政策,鼓勵農民積極從事節水農業生產。
(原標題:董恒宇:保護農業生態環境 遏制土壤退化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