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2017年建立全國碳排放交易市場的時間越來越近。一旦建成,中國碳市場將會發展成為一個一體化、金融化和化的碳市場,也將成為大的單一碳市場。
在國務院新聞辦此前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別代表解振華介紹,截至2015年底,7個試點碳市場已經全部啟動,共納入20余個行業、2600多家重點排放單位,年排放配額總量約12.4億噸二氧化碳當量,其中北京、天津、上海、廣東和深圳碳市場納入的重點排放單位已經完成了2次碳排放權履約;7個試點碳市場累計成交排放配額交易約6700萬噸二氧化碳當量,累計交易額約為23億元。
建立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制度,啟動運行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強化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基礎支撐能力。這是國務院上周五的《“十三五”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工作方案》(下稱《方案》)提出的重點任務之一。《方案》對“十三五”時期應對氣候變化、推進低碳發展工作做出全面部署,明確到202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15年下降18%,碳排放總量得到有效控制。
從區域來看,《工作方案》提出將實施分類指導的碳排放強度控制。綜合考慮各省(區、市)發展階段、資源稟賦、戰略定位、生態環保等因素,分類確定省級碳排放控制目標。具體而言,“十三五”期間,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蘇、浙江、山東、廣東碳排放強度分別下降20.5%,福建、江西、河南、湖北、重慶、四川分別下降19.5%,山西、遼寧、吉林、安徽、湖南、貴州、云南、陜西分別下降18%,內蒙古、黑龍江、廣西、甘肅、寧夏分別下降17%,海南、西藏、青海、新疆分別下降12%。
“碳排放強度指標的含義是要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和碳排放脫鉤,因此它表面上看是環境指標,本質上其實是一個提高經濟增長質量的指標。”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能源環境與氣候變化研究中心主任楊宏偉分析。與此同時,建設碳交易市場是協同治理大氣污染的有效措施。二氧化碳和大氣污染物PM2.5的主要成分均主要來源于煤、石油、天然氣等化石能源的燃燒。通過碳排放權交易,在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的同時,可相應減排二氧化硫、氮氧化物、PM10、PM2.5等大氣污染物。
基于上述背景,11月22日上午,北京環境交易所交易大廳座無虛席,此間正在舉行中國電力交易與碳交易融合發展研討會。上能電力集團與北京環境交易所共同發布了國內首款電碳融合減排創新產品“電碳寶1.0”,北辰實業集團、遠洋地產、青島海爾、中碳能投科技有限公司簽約使用。
這只是隨著2017年全國碳市場啟動臨近,各方“跑馬圈地”升溫的一個縮影。來自媒體的報道消息稱,全國碳排放總量和配額分配方案批復在即,各地備戰也進入沖刺期,非試點地區開展了碳排放核查、能力建設等工作,試點地區也陸續啟動2017年碳排放權交易工作,并且研究與全國市場對接,方案有望年底前上報。
按照規劃,全國統一碳市場建設的階段將涵蓋石化、化工、建材、鋼鐵、有色、造紙、電力、航空等重點排放企業,門檻在年標煤消耗量1萬噸以上。此前頗有爭議的新能源汽車的配額也將被納入到碳市場的管理體系中。由于碳配額分配關系到相關企業的運營成本,也會影響各方參與碳市場交易與建設的積極性,其分配方案一直是市場關注的焦點。
對此,國家發展改革委應對氣候司副司長蔣兆理此前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已出臺的《碳排放權交易暫行管理辦法》明確了全國碳市場的兩級管理體制,即中央層面確定排放總量和配額分配方法,省一級層面管具體分配、履約監管,保有部分配額支配權。
在制度上,全國碳排放權交易配額分配方案已上報國務院,預計年底前獲批。全國碳市場國家和地方兩級管理體制將表現為,中央層面主導方法和標準,省級層面管理配額分配、履約監管。中央將為地方預留部分配額支配權。若地方不按中央方法采取配額分配,企業有權投訴和抗權。其中,配額將采取基準法和強度下降法,以基準法為主。履約將按行業、地區分批均勻地分配在一年中,因此碳市場的監管將屬地化、常態化、機制化。
目前,“全國碳市場的各項準備工作正在積極推進。建成后,中國有望成為規模大的碳排放交易市場。”解振華透露,我國已經初步完成了到2050年低碳發展戰略的相關工作,并即將對外公布。據市場機構預測,全國碳交易市場全面建成后,碳交易將從現貨交易逐漸擴展到碳期貨、期權等各種衍生品,市場空間有望快速擴大。
業界普遍預測,2017年后如果能夠推出相關的碳金融交易工具,保守情景下交易規模能達到600億—800億元,中值4170億—5560億元;2020年后,保守情景下交易規模能達到1000億—1200億元,中值6950億—8340億元,樂觀情景下為37500億—45000億元。
與此同時,雖然業內人士一致認為,明后兩年更多是以機制建設為主,讓全國市場運轉起來,真正獲益還有待時日,但企業早已行動了起來。目前國內五大電力、部分地方電力、石油石化、新能源企業很多已經開展了系統工作,如華能成立了專門的碳資產經營有限公司,華電近日在中央企業里啟動編制碳排放專項規劃,提出“十三五”期間集團公司累計減排二氧化碳1.28億噸,其中1.09億噸由結構調整貢獻,約占總減排量86%。
而類似上述合作的達成,也是各交易中心為了在未來全國交易市場激烈競爭中占據有利地位。據了解,目前全國已有9家交易機構,還有更多地方表示要建,“但交易目標不銜接,交易價格不一致,交易標的確權審核方法不統一等問題還存在,市場環境亟待優化。”國家發改委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司副司長王善成坦言。按照發改委的計劃,未來全國將保留7家至8家交易機構,淘汰在所難免。
(據經濟參考報、經濟日報、中國企業報、財經報、21世紀經濟報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