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20環境平臺首席合伙人傅濤認為,環境產業是幫助中國實現生態文明千年大計的主體,環境企業是環境發展的主體,正是眾多環境企業一起書寫了環境產業發展的歷史。本文將以這些年來,固廢領域領域企業為線索,以斑窺豹,梳理下垃圾焚燒產業的發展。
發軔:國產化突圍
初期的垃圾焚燒市場,主要引進國外的技術和設備,價格高昂。為了降低成本,以及更適應國內垃圾成分,提高焚燒效率,很多國內的先行企業在吸收、消化國外經驗的基礎上,開啟了自己的國產化之路,為后來垃圾焚燒在全面市場化階段的快速發展打下了根基。
1985年,深圳,清水河區域。深圳市與日本三菱重工簽訂合同,在此開建現代化垃圾焚燒廠,成套引進日本三菱重工兩套垃圾焚燒裝備,采用西德馬丁式爐排,專門焚燒處理深圳羅湖、福田的生活垃圾。項目終成為中國垃圾焚燒處理技術與設施發展的里程碑,為我國垃圾焚燒設備的國產化打下基礎。深圳也成為我國垃圾焚燒的發軔之地,并匯聚了行業三大企業——光大、綠色動力和深圳能源。
那個年代,我國的工業化和城市化已經有了一定的發展,城市生活垃圾處理開始成為一大環保難題。垃圾焚燒在國外發展近百年,因其具有占地少、處理高效等優勢,成為許多發達國家和地區處理城市生活垃圾主要方式之一,開始被引進中國。
那時,我國垃圾焚燒發電剛開始起步,焚燒設備完全依賴進口,外國設備價格昂貴,投入成本巨大,同時因為外國垃圾成分與國內的不同,并不特別適應國內的垃圾特性,為了降低成本,更適應我國的垃圾國情,提高處理效率,國內開始涌現出一批企事業單位,在借鑒國外技術的基礎上,開始研發適合國情、具有獨立知識產權的垃圾技術、工藝及設備,硬生生地創出了一條國產化突圍之路,并終大獲成功。
在清水河項目建設運營過程中,國內企業就已經開始了在外國技術和設備基礎上的國產化研究和改造。隨后,以無錫鍋爐廠(即后來的華光鍋爐)和杭鍋集團為代表的我國鍋爐行業的靠前企業,也加入到這一國產化大潮之中。
無錫鍋爐廠是我國鍋爐行業五強之一,1990年即開始對爐排爐和循環流化床兩種形式的垃圾焚燒鍋爐進行國產化研制與開發。后于2000年完成股份制改革,2003年在上交所上市。
當時,垃圾焚燒主要存在爐排爐技術和流化床技術。爐排爐技術相對成熟,對預處理要求低,產生的飛灰較少,操作簡單,運行成本低,成為技術和設備引進的主流;流化床技術相比爐排爐技術,初始投資較低,燃燒和加熱效率較高,使用壽命較長。
1997年,從紡織工業轉型垃圾焚燒的杭州錦江集團與浙江大學合作成立“浙江大學錦江環保能源技術開發中心”,該中心成為浙江省較早進行城市生活垃圾焚燒技術開發、研究、運用與產業化運行的機構。1998年,雙方聯合研發的第一臺流化床垃圾焚燒發電鍋爐在杭州余杭投運,余杭錦江熱電廠(改造項目)也成為國內第一家流化床垃圾焚燒發電廠。這一自有技術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國外爐排爐技術在國內一家獨大的局面。并與流化床技術的另一支代表中科通用一起扛起了流化床垃圾焚燒與爐排爐焚燒分庭抗禮的局面。
對于當年的創新選擇,時任杭州錦江總經理王元珞對中國固廢網介紹:錦江想引進美國技術,但由于投資額大而放棄。“在技術選擇上有過很多考慮。第一,電力局是一個企業,不可能給很高的電價,垃圾發電廠一定不能依賴于高電價生存;第二,政府財政困難,不可能拿出高額垃圾處置補貼費用,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只能選擇國產化技術。”
2007年,錦江與浙江大學聯合開發的“生活垃圾循環流化床清潔焚燒發電集成技術”獲得了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等,這是生活垃圾發電技術的一個國家獎。自此以后,流化床垃圾焚燒技術發展和系統完善進程非常快,并在國內很多城市進行了大量的工業化、產業化示范及應用。杭州錦江也一度成為國內運營垃圾焚燒項目較多的企業,自2011年起連續9年入選“中國固廢領域年度影響力”榜單。
2016年8月,杭州錦江環保版塊錦江環境在新加坡證券交易所成功掛牌上市,完成了資本化與化的華麗轉身。上市后的錦江環境在自己擁有流化床技術之外,也開始探索與爐排爐企業的合作,實現兩手抓。
而北京中科通用在發展過程中遭遇坎坷,不得已在2010到2014年間將100%股權轉讓給了盛運環保。未料得盛運環保因為經營不力,數年掙扎,終負債50億,在2020年6月,面臨退市命運。
在國產流化床技術拼力突圍的另一邊,是以三峰環境、綠色動力、光大、康恒環境等為代表的企業,對爐排爐技術的學習、吸收和轉化之路。
1998年,百年名企重慶鋼鐵集團響應國家號召,出資成立三峰環境,進入環保領域,定位于從事垃圾焚燒發電項目的投資、建設和運營。1999年,原國家計委批準立項,重慶鋼鐵集團三峰環境公司牽頭組建了垃圾焚燒爐成套裝備國產化生產基地。從2000年開始,三峰環境團隊便與多家垃圾焚燒發電技術公司洽談技術轉讓。終敲定了與法國阿爾斯通合作,之后阿爾斯通被德國馬丁公司收購。
三峰環境成功引進德國馬丁的SITY2000垃圾焚燒發電技術后,對焚燒爐、鍋爐、煙氣凈化和自動控制四大部分在內的全套德國馬丁技術進行了消化吸收。并以此為基礎,結合中國垃圾特點,在爐排爐垃圾焚燒和煙氣凈化全套技術上率先實現國產化。這種技術適應我國城市生活垃圾的特點,煙氣排放控制不僅達到我國的環保要求,而且達到歐洲現行環保標準。
2005年3月28日,三峰公司等6家股東投建的同興垃圾焚燒發電廠正式投產,成為一個以BOT方式運作的垃圾焚燒發電項目,也成為西南一大的現代化大型垃圾焚燒電廠,在中國首次采用具有靠前水平的國產化爐排后,就將技術設備出口到美國、德國等國家。2007年,三峰環境與世界垃圾焚燒巨頭美國卡萬塔成立合資公司,卡萬塔開拓市場和運營管理的經驗使得三峰環境的市場化機制變得更加靈活。此后三峰環境的戰略方向從EPC(設計、采購、施工)總承包建設,轉為以垃圾發電廠BOT業務為重點,并進入迅猛發展期,連續多年入圍固廢領域年度影響力企業。
就在三峰不斷創新、快速發展的同時,杭州新世紀能源、綠色動力、光大和康恒環境等企業也在自主創新的國產化道路上奮力前行:
2000年,杭州鍋爐集團、杭州市金融投資集團等共同投資組建杭州新世紀能源環保,從創立之初就開始了自己的國產化研發,先后承擔了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863)計劃、“十一五”和“十二五”科技支撐計劃等多項環保裝備國家級科研項目,成為國內垃圾焚燒處理領域的技術和裝備研發排頭兵、國家火炬計劃重點高新技術企業、國家鼓勵發展的重大環保技術裝備依托單位。2016年成為上海老港垃圾焚燒發電項目二期工程余熱鍋爐、煙氣凈化系統的設備供貨商。
綠色動力,2000年成立,2005年被北京國資控股后,開始了混合所有制發展歷程。2006年公司自主研發的核心技術獲得國家發明知識產權授權,2007年入選住建部推薦使用的行業核心技術。
光大,以央企之身,于2003年開始轉型做環保,以“引進技術+產學研合作+自主研發”的技術發展路徑,于2009年終研發完成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垃圾焚燒發電整體技術體系,填補了國內空白。
2008年,龍吉生博士回國創立上海康恒環境股份有限公司,在引進VonRoll-日立造船機械爐排垃圾焚燒技術的基礎上,實現了垃圾焚燒設備國產化。2013年,該技術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等多項榮譽。
……
這一時期,中國的垃圾焚燒,以強大的發展動力,通過引進、消化國外關鍵技術與設備,終實現了國產技術和設備研發的探索與應用,奠定了垃圾焚燒市場蓬勃發展的基礎,并利用國產化的成本優勢,以及對垃圾成分的適應性,成功地打入以東南亞為主的市場。這些先行企業也終成為我國垃圾焚燒產業的先鋒軍。
發展:市場化的激蕩
2000年,國家經貿委、國家稅務總局發布了《當前國家鼓勵發展的環保產業設備(產品)目錄(第一批)》,將城市生活垃圾焚燒處理成套設備列入目錄,拉開了國家鼓勵生活垃圾采取焚燒發電處理方式的序幕;
2002年底,建設部頒布了《關于推進市政公用行業市場化改革的意見》,以特許經營制度吸收社會資金(包括外商投資)投資和建設市政公用行業,以解決當時政府財政性資金投入不足的問題,拉開了我國市政公用事業市場化改革的序幕。2003年,后來也成為中國環境產業的元年。
按照傅濤《中國環境導論》的論述, 2003年,也是中國環境產業1.0時代的開端之年。在1.0時代之前,環境產業尚處于孕育階段,這個時期的環保產業主要由政府采購環保裝備和環保工程。隨著特許經營政策和垃圾焚燒發電模式的推動,以及國產化的突破,垃圾焚燒市場開始向由企業為主導的投資、建設、運營等市場化環境服務模式轉變,環境產業時代正式開啟。
在這個市場化前期,國產化成效顯著,一些先行者因此占據了市場地位,隨著后續資本時代的到來,即將開始高歌猛進的發展之路。
光大的崛起
2003年,距離深圳清水河項目開建已經將近20年,國內的垃圾焚燒市場也已經初具雛形——較早的一批垃圾焚燒企業先后進場,并進入新的發展階段:綠色動力、粵豐環保、泰達環保等均已成立;杭州錦江與浙江大學聯合研發的循環流化床焚燒技術已經投產,走向全國;金州集團接手高安屯垃圾焚燒項目;三峰環境與外國實現合作,即將迎來快速發展期;深能環保在深圳的南山項目開建;華光鍋爐完成股份制改造。威立雅拿下了上海江橋垃圾焚燒項目20年的營運維修合同……
這一年,央企光大集團開始轉型進入環保市場,在深圳設立子公司作為拓展國內環保市場的平臺。
光大集團是中央管理國有重要骨干企業,光大是光大集團的旗艦公司,業務涉及木材、房地產、路橋、貿易、物業管理等。受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光大出現了嚴重虧損,瀕臨破產,亟需轉型。經過兩年的摸索,光大將目光鎖定環保產業,認為這是未來的朝陽產業,并確定了三大主業:垃圾發電、環保水務處理和新能源。
但由于缺乏環保節能方面的相關技術和市場積累,光大很難從市場上拿到項目,參加項目投標也屢屢碰壁,直到與蘇州市政府簽訂垃圾發電項目BOT協議,光大在環保產業的發展才出現了轉機。這是光大第一個垃圾焚燒項目,也是我國較早的千噸級垃圾焚燒發電項目之一,后來也成為光大的標志性項目。從蘇州項目開始,光大就著力于進口爐排爐的本地化技術改造,并自主研發爐排爐。
2006年,光大成立研發團隊,自主研制核心裝備。終形成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垃圾焚燒發電整體技術體系,自主研發750噸/日以及850噸/日的爐排爐連續填補了國內的空白。自主研發的5個不同型號的爐排爐系列產品獲歐盟“CE”產品認證,成功獲得進軍市場的通行證。
回想那時,時任光大行政總裁陳小平形容:“光大的轉型,是一個再創業的過程”。
在轉型過程中,光大創建了獨特的盈利模式,即項目工程建設、運行管理、技術研發、設備制造等,都由光大進行一體化運作,并在做出成績、贏得口碑后,再將業務延展至其他領域。
E20研究院執行院長薛濤介紹,在國家鼓勵市場化探索之后,這種集約發展、產業鏈條短的模式,更好地適應了光大國企性質的市場化運作,為光大贏得了更大的發展機會和利潤空間。之后幾年努力,光大累計籌集了66億元資金,在珠三角、長三角和環渤海地區實施了26個垃圾發電項目,并得到亞投行貸款支持,共同在中國建設城市垃圾發電廠。
而那期間,及國內形勢的變化,也給了光大提供了契機:
上世紀末世界環境巨頭威立雅就已經進軍國內,并在2003年獲得了上海江橋垃圾發電廠20年的特許運營訂單,并在后來陸續拿下了李坑垃圾發電項目等重要業績。另一巨頭蘇伊士也從本世紀初就與上海環境集團合資,并與太古合資開發了中國較大的危險廢物焚燒廠。美籍華人蔣超創立的金州環境正在國內如日中天,也已經開始參與日后的北京高安屯垃圾焚燒項目。
一定程度上,這些行業巨頭和先鋒軍,都是光大稱王之路不可忽視的強勁對手。實際上,在2009-2010初的兩屆固廢領域年度影響力企業評選中,威立雅連續奪冠,在固廢處理領域實力超群,但一則它們在主業并非垃圾焚燒,二則隨著2007年威立雅高溢價收購蘭州供水公司的事件引發全社會關注,國家也開始重新審視與外資的合作,三則2008年的世界金融危機,對外資企業有一定影響,金州環境也正是遭遇那次危機,從猝然跌落,很多項目被迫轉手,而光大也是其中一些項目的受益人。
外部形勢利好,加上自身的努力與創新,自2003年以來,光大已經從一家泛公用行業投資公司聚焦為一家以環保基建投資為主,包括建設運營環保能源、環保水務、環保工程、環保科技等的綜合型企業集團,成為中國垃圾焚燒領域的。
隨著國內垃圾處理行業的競爭日益激烈,光大放眼市場,先后與亞洲開發銀行簽署了兩期貸款協議共四億美金,向亞洲市場輸出設備、管理及技術經驗。2016年開始,全面啟動自身的化,并投入到“一帶一路”的國家戰略中,積極嘗試“走出去”,開拓歐洲、東南亞等市場。2016年6月,光大宣布收購波蘭的固廢處理公司NOVAGO,首度涉足歐洲的固廢處理行業。7月中標越南高標準垃圾發電項目芹苴項目,正式進軍東南亞市場……
2017年,光大形成環保能源、環保水務、綠色環保、環保科技、裝備制造、業務六大板塊齊頭并進的局面。2018年,組建生態資源板塊,主要從事環境服務與再生資源綜合利用相關業務。
截至2019年底,光大7大業務板塊齊頭發展,業務布局已拓展至全國23個省(市)、自治區,遍及187個地區,遠至德國、波蘭及越南。已落實環保項目399個,涉及總投資約人民幣1238.01億元。2020年上半年,據不完全統計,光大共中標13個垃圾焚燒項目,涉及總金額超64.56億元。目前公司旗下共有垃圾焚燒發電項目144個,設計處理能力12.32萬噸/日,營業收入和凈利潤連續兩年位居國內一百多家涉環保上市企業。
2020年7月8日,光大國產首臺(套)1000噸/日爐排下線儀式在光大環保技術裝備(常州)有限公司廠區隆重舉行,不僅是國產首臺,也是世界容量較大的焚燒爐排。7月15日,光大計劃改名為光大環境,旨在更直觀地反映公司的業務范疇以及未來發展的主要方向。
對于未來,光大行政總裁王天義強調:“在環保行業已經十七年,光大已經形成了以垃圾發電為主體、以無廢城市建設為核心、新興業務爭相發展的良好局面, 2020年,光大將聚焦‘環境、資源、能源’三位一體的發展新格局,集中精力做大做強八大業務板塊,形成大環保的系統性產業格局,締造以光大為主軸的環保及延伸產業生態圈。”
區域:堅守與夢想
與光大一開始就定位于全國市場不同,在垃圾焚燒市場前期發展過程中,一些企業則因為出身背景等因素,一開始主要專注于區域市場,如上海環境、深能環保、泰達環保、粵豐環保、瀚藍環境等,成為市場的主力軍。在市場日益成熟和自身積累足夠之后,才開始尋求全國范圍內的開拓與發展,均連續數年入圍中國固廢市場年度企業。
比如今年7月(2020年)剛通過創業板IPO申請的圣元環保,1997年成立,2006年在福建南安啟動了其第一個垃圾焚燒項目,后來吸收深圳國資委深圳市創新投資集團投資,后發展成為福建省垃圾焚燒發電與污水處理行業的綜合運營商。
深圳市能源環保有限公司2000年由深圳市第一家上市的公用事業股份公司深圳市能源集團有限公司重組設立。花了兩年的時間,對市場、技術、設備、建設、管理進行了全面的研究與戰略性定位,確定了“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高效率運作”的“三高”標準,這成為后來深能環保的基礎動力。
2003年后,深能環保先后建成深圳南山、鹽田、寶安一期垃圾發電廠,并不斷完善和提升垃圾焚燒發電廠的運營管理水平,在國內率先將電力系統嚴格的運營管理體系借鑒到垃圾焚燒處理發電生產管理中,并優化改進為適合垃圾焚燒處理、具有“深能環保”特色的生產運營管理體系,多項指標雄踞國內同業中第一,創下垃圾焚燒發電廠長周期運行記錄。幾個項目的建設運營標準均達到先進水平,污染物排放主要指標達到或優于歐盟2000標準。2-015年,深圳市寶安區老虎坑垃圾焚燒發電廠二期工程榮獲國家優質工程獎金質獎,得以與長江葛洲壩水利樞紐大江截流工程、南京長江大橋工程共享殊榮。
截至2019年底,深能環保垃圾處理項目總規模(含籌建)為60980噸/日。已投運項目規模為25600噸/日,垃圾處理規模占深圳生活垃圾清運量比例將達到90%以上。深能環保扎根深圳一隅,成為深圳市信賴的城市生活垃圾處理服務提供商,幫助深圳率先實現了原生垃圾零填埋的目標。
憑借著三高品質,目前深能環保的名氣早已超越深圳,響徹全國。深能環保也在堅守深圳基本盤的基礎上,進入浙江、河北、貴州、廣西、安徽、福建、甘肅等區域市場,其中在河北一地就拿下了威縣、任丘、平鄉、阜平等多處項目。
未來,深能環保將繼續加強縱向布局,向上游中轉、運輸、分類全過程產業板塊延伸,積極推動設備制造、工程設計與建設、生產運營全流程核心關鍵技術的整合。橫向布局向污泥、餐廚、生物質、危廢、綠化垃圾、大件垃圾等領域進軍,構建高效協同、均衡發展的環保產業板塊。
其中,其正在建設的東部環保電廠等三個新項目將以較高環保標準,計劃集“生產+辦公+生活+教育+旅游”四位為一體,實現由“產業鏈終端”向“實現垃圾處理一體化”轉變、由“普通固廢處理”向“拉動產業發展的動力引擎”轉變等六大轉變,開創全新模式,打造面向未來的近零排放藍色環保電廠。
2004年,在上海國資委批復和上海市容環衛局的領導下,上海環境集團正式成立,主要業務是延續市容環衛行業工作,同時延續和擴展了在生活垃圾末端的衛生填埋和焚燒方面業務,并于2005年年初,建成了國內第一個千噸級的垃圾焚燒廠------上海江橋垃圾焚燒廠,日處理垃圾1500噸;2005年年底,走出上海,獲取第一個外部項目------我國生活垃圾領域較早的BOT項目之一成都洛帶生活垃圾焚燒廠,國內垃圾市場發展。
在機制創新方面,上海環境集團積極向世界學習、加強對外合作,先后以合資及股權轉讓的方式,與金州控股集團和威立雅進行合作。2010年,引入美國惠民公司作為戰略合資者,2014年,惠民公司退出中國后,上海環境集團收回股權。
在內部,上海環境集團通過資產重組等手段,成為上海城投總公司旗下城投控股的子公司,進入資本市場,而后通過吸收合并陽晨B,2017年3月,正式在上海交易所主板掛牌上市。
從一家傳統的環衛企業,到一家以生活垃圾處理處置為主業的國有控股的上市公司,經過多年發展,上海環境的行業地位逐步穩固。根據上海市綠化與市容管理局的數據統計, 2018年上海市的生活垃圾日處置能力1.88萬噸,上海環境生活垃圾日處置能力1.43萬噸,約占總處理能力的近80%。
目前的上海環境立足上海、抓住長三角、面向全國,積極拓展。以生活垃圾處理和市政污水處理為兩大核心主業,同時聚焦危廢醫廢、土壤修復、市政污泥和固廢資源化(餐廚垃圾和建筑垃圾)等四個新興業務領域。未來,上海環境將在“2+4”業務戰略的基礎上,確保發展為“3+3”,并盡力向“4+2”業務格局發展。
泰達環保2001年底由天津泰達股份有限公司與天津市環境衛生工程設計院共同投資設立,立足天津。2003年,由其投建的華北的垃圾焚燒廠——天津雙港垃圾焚燒廠正式投運。
2008年,泰達環保在深圳證券交易所推出的以公司名命名的社會責任型指數——泰達環保指數,為是時的資本市場提供了一個衡量中國環保產業發展的晴雨表。目前,在天津之外,泰達環保已經進入遼寧、江蘇、安徽、河北、山東等省市的大連、揚州、高郵、黃山、冀州、安丘等地市場。
2003年,廣東省較大的民營垃圾焚燒發電企業粵豐環保成立,開始了在東莞的垃圾焚燒之路:橫瀝項目一期工程于2005年9月建成投運,日處理垃圾1200/噸。2017年三期投入試運行,日處理生活垃圾5400噸。東莞項目成功后在廣東省內不同地區開拓市場。2014 年在港交所主板上市。2015 年收購廣西省來賓市項目,開始布局全國。通過自身發展,以及項目收購和企業并購等方式,進入廣西、貴州、江西、和四川等市場。2017年,引入上海實業控股作為策略性股東,與廣東粵財成立投資基金。2018年,收購莊臣41%股權以及東莞綠嘉100%股權。2019年,攜手上實環境及中國寶武集團于上海市投資、建設及運營寶山垃圾焚燒發電項目,開啟了廣東之外,進行產業縱深拓展的新歷程。截至2019年年度公告前,粵豐環保共有 30 個垃圾焚燒發電項目,12 個已投運,其他18個正按計劃進行。營運中,已簽訂和已公布的每日城市生活垃圾處理能力達45640噸。
2008年,廣環投集團成立,是廣州市政府直屬的全資國有企業,引進丹麥偉倫垃圾焚燒技術,同時自研順推式機械爐排爐。承擔了廣州市中心城區100%、全市絕大多數的生活垃圾處理任務,同時業務輻射上海、浙江、山東等地。
與以上幾家一開始就在垃圾焚燒或固廢領域不同的是,瀚藍環境一開始是以水處理為主業,主要參與廣東南海市原水、供水和污水處理業務,2006年受政府邀請,開始涉足垃圾焚燒領域,在現任總裁金鐸的帶領下,成功地打造出“南海模式”。后以并購手段,快速走向全國,業務區域擴展至福建、湖北、貴州、河北、遼寧等全國7個省市,成為中國“綜合環境服務”,進入垃圾焚燒行業第一梯隊。
這些企業作為立足區域然后全國發展的代表,在很大程度上讓我國的垃圾焚燒市場在點狀逐步成熟,由點及面,與一開始就縱橫全國的企業形成互補,并在資本時代一起同場競爭,共同鑄就了我國垃圾焚燒產業的蓬勃景象。
原標題:垃圾焚燒二十年(上篇):國產化突圍與市場化的震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