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環境保護實用技術和示范工程是我會面向所有環保企事業單位的免費年度技術推廣服務,從1991年至今,我們已累計推廣先進技術和工程4200多項。為便于相關方使用《2022年生態環境保護實用技術和示范工程名錄》(詳見關于發布《2022年生態環境保護實用技術和示范工程名錄》的公告),中國環保產業協會編制了入選技術和工程的簡介。簡介內容均由入選項目的申報單位提供。
生態環境保護示范工程
2022-S-57
工程名稱
500畝重金屬鎘污染農田基于間作生產的土壤鎘處理生態修復技術示范工程
推薦單位
河北省環境保護產業協會
申報單位
煜環環境科技有限公司
業主單位
石家莊市生態環境局趙縣分局
建設和運行模式
PPP模式
投運時間
2018年3月1日
工程規模
修復工程規模為500畝(第三標段)。
工藝流程
“CPCTs-II:低吸收農作物和高累積植物“間作+鈍化劑+深翻聯合修復技術”,涉及植物、微生物、物理修復和土壤鈍化等。開發農田生態系統監管平臺,強化修復過程污染物流通監控分析。主要流程如下:
1.基礎建設:監管平臺、育苗大棚等基礎籌建,修復區域劃分整地等;
2.田間中試:分解技術體系,分技術-分工藝進行區域中試;
3.植物修復:高累積植物在大棚育苗后與玉米間作,再與小麥輪作。低累積品種為:先玉335、濟麥22,高累積植物為:龍葵、籽粒莧;
4.田間管理:結合平臺監測結果,優化田間管理技術;
5.微生物修復:修復植物收割前,添加微生物菌劑,強化植物重金屬富集;
6.植物無害化處理:植物收割后,轉運至垃圾發電廠進行無害化處理;
7.物理修復:玉米收獲后,土壤深翻,施撒有機肥和復合肥進行土壤改良;
8.土壤鈍化:土壤物理修復完成后,施用鈍化劑并灌水養護;
9.項目檢測:各修復環節實時進行土壤、植物、環境樣品的取樣檢測,并將數據傳輸監管平臺,定期進行修復環節的評價分析,方便后續環節施工調整。
運行效果
通過兩年修復治理,土壤總鎘均低于《土壤環境質量 農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標準(試行)(GB15618-2018)》的風險篩選值,滿足土壤總鎘量指標要求;土壤有效態鎘含量均值降低率在74.44%,滿足“土壤有效態鎘含量降低50%”的指標要求;土壤全氮略有降低,有效磷與速效鉀均呈現大幅度提高,整體呈現二級水平,與修復前狀態一致,滿足土壤肥力指標要求;農作物小麥、玉米籽粒中重金屬鎘含量均低于《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中污染物限量》的限值;修復后小麥與玉米的平均畝產在當年當地平均畝產水平范圍內,達到修復目標要求。
二次污染控制
修復過程中,嚴格限值機械作業范圍,有效抑制揚塵;規劃人工清理修復植物殘枝并送發電廠焚燒,實現安全處置;各類投加物嚴格檢測,防止二次污染。
達到的標準或性能要求
本項目需要達到的標準或性能要求如下:
1.土壤:土壤總鎘量達到《土壤環境質量 農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標準(試行)(GB15618-2018)》的風險篩選值(≤0.3 mg/kg)或土壤有效態鎘含量修復后濃度降低50%以上;參照《國家第二次全國普查土壤肥力分級標準》,土壤肥力(全氮、有效磷、速效鉀)基本與修復前主要水平持平或相近。
2.農作物:參照《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 2762-2017)的鎘含量限值(0.1mg/kg),農作物可食部分鎘含量達標率≥95%;參考《耕地污染治理效果評價準則》(NY/T 3343-2018),農作物產量不低于當年當地平均畝產。
示范點
1.技術先進:采用“CPCTs-II:低吸收農作物和高累積植物間作+鈍化劑+深翻聯合修復技術”,施工過程設計加入間作、輪作模式,不僅通過高累積植物種植提取了土壤中的污染物,還通過種植低吸收品種保證了農作物質量。實現了邊生產邊修復,一定程度上兼顧了農田的生產職能。
2.模式創新:設計田間中試環節,就各項技術參數進行了現場試驗確定。創造性的增加了當地蔬菜作物種植風險試驗,為當地蔬菜作物種植提供推薦清單。
3.監測全面:對農田污染物輸入輸出渠道進行分析與監測,完成整個修復過程中的污染物質輸入輸出通量分析。
4.質量可靠:制定了包含重金屬總量、有效態、農產品質量、產量、土壤肥力等多項驗收指標,形成了一套完善的農田土壤修復考核標準。確保最終修復效果考核質量真實可靠。
5.過程智能化:建設有土壤環境保護和修復監管平臺,實現對農田的數據分析與修復過程實時監測。平臺包括數據采集與校驗子系統、風險管控與決策子系統等。具備農用地等級劃分、修復效率評價、施工動態監管等功能,同時確保數據的科學性,為土壤環境調查、修復評估、監管從業人員提供決策支持。
獲得獎勵榮譽情況
“趙縣污染農田協同修復技術應用項目”被評為2021年河北省環境保護產業示范工程。
原標題:生態環境保護示范工程 | 500畝重金屬鎘污染農田基于間作生產的土壤鎘處理生態修復技術示范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