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污泥處理處置市場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作為親歷者和見證者之一,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上海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總工張辰談到,對于此前綠皮書中曾提到的幾個誤區,行業早已達成共識,但是對于一些控制對策,卻還存在很多不足。
9月20日,中國水網在“污泥沙龍二十周年紀念活動暨污泥綠皮書新編啟動儀式”現場,就污泥處理處置的相關問題,對張辰大師進行了專訪。
01 三個分離
從污泥處理處置問題被廣泛討論到引起行業普遍重視,在專家、政策、市場的共同推動和努力下,如今,我國污泥處理處置已經取得了非常可觀的成績。但問題依然存在,污泥問題依然是環保督察的重點,各地因為污泥問題被環保督察組點名整改的案例也不少見。
“目前很多污泥問題的產生,與行業對系統性的認識不夠有很大關系。”張辰指出,污水處理本身是一個系統工程,目前行業整體缺乏系統化,主要存在三個分離:一是泥水分離;二是廠網分離;三是雨污分離。并且這三個分離,在污泥處理處置技術工藝發展方面均引發了一些的問題。
泥水分離方面,過于注重污水的處理,忽視了污泥處理處置的重要性,這種“重水輕泥”的現象,不僅限制了污泥處理技術的發展,也加劇了污泥處理處置的難題。
廠網分離方面,污水管網和污水廠各自為政,使得進入污水廠的污水濃度低、污染物含量少,直接影響了污泥的有機質含量和后續的資源化處理。
雨污分離方面,經常出現混接、錯接等問題,不僅增加了污水處理廠的負荷,也降低了污泥的質量,為后續處理帶來挑戰。
02 三個原則
基于污水處理這三個分離所帶來的一系列挑戰,張辰認為污泥處理處置在控制對策方面應遵從系統化、協同化、產品化三個原則。
一、系統化
張辰曾多次在上海水業熱點論壇上談到了污水處理的系統性思維,他認為污水處理系統從管道、污水和再生水處理到污泥處理,均要在一個系統思維之上進行治理,否則,即便污水處理廠的污水處理做到了滿分,而污泥處理做的不及格,那么該污水處理系統也是不及格的。
“必須將污水處理的三個分離綜合起來,去系統化構建污泥處理處置的綜合體系”張辰說。這也意味著需要從源頭控制、過程優化到末端處置的全鏈條出發,對污泥處理處置進行系統規劃和頂層設計,通過整合技術資源、優化資源配置、強化管理協調,實現污泥處理處置的高效、經濟和環保。
二、協同化
在借鑒國外先進經驗的同時,要充分考慮中國的國情和特色。與國外相比,我國污泥因為管網、垃圾分類、居民生活習慣等因素,有機質含量相對較低,一部分有機質進入了污水系統,還有一部分進入了垃圾系統,因此在污泥處理處置上不能簡單照搬國外模式,而應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創新和調整。
“中國的污泥問題,要有中國特色的解決方案,雖然我國污泥有機質含量相對較低,但通過與廚余垃圾等城市有機廢物的協同處理,可以顯著提高有機質的資源利用率”張辰說。早在十年前,上海市政總院便在鎮江項目率先展開了污泥與廚余垃圾協同處理技術的深入研究與探索,并取得了顯著成效。目前,全國范圍已有數十個污泥和廚余垃圾協同處理的項目。
張辰建議污泥應和更廣泛的有機質進行協同處理,包括廚余垃圾、其它有機廢棄物等。
三、產品化
“環保產業的發展一定是先要標準化,然后再產品化,最后才能實現產業化發展。但環保產品是非標產品,所以很難實現產業化發展,我們為什么不能像造汽車一樣來制造環保產品?”張辰說。上海市政總院有一些總工提出了“萬物皆可罐”的理念,就是把混凝土水池進行產品化生產,以提升產業化程度。隨著鋼材價格的下降以及在碳排放方面的優勢,這種理念很快得到了實踐。
上海市政總院2023年立項的污泥協同厭氧消化干式厭氧反應器的行業標準已經送審,很快就將發布。其中污泥協同廚余垃圾干式反應罐的處理規模有五個規格,包括50噸/日、75噸/日、100噸/日、125噸/日和150噸/日,就是要用產品化助推污泥處理處置的產業化發展。
張辰表示,產業化發展不僅有助于提升污泥處理處置的技術水平和經濟效益,還能促進相關產業鏈的形成和完善。同時,通過產業化運作,可以吸引更多的社會資本投入污泥處理處置領域,為行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原標題:張辰:如何讓污泥行業像汽車行業一樣實現產業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