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污水指醫院產生的含原體、重金屬、消毒劑、有機溶劑、酸、堿以及放射性等的污水,具有空間污染、急性傳染和潛伏性傳染等特征,不經有效處理會成為一條疫病擴散的重要途徑和嚴重污染環境。因此,醫院的污水處理站建設成了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所在~
本文主要以某床位規模為800張,建筑面積為72000平方米的縣級醫院污水處理站設計為例,從分部設計過程到設計完成的總結使用,全流程分析講述了其污水處理站的設計細節,以供參考。
根據當地環評批復院區必須實現“污污分流、雨污分流”,傳染病房廢水、口腔科廢水、食堂廢水分別進行預處理后進入醫院污水處理站處理,達到《醫療機構水污染物排放標準》規定的排放標準后經城市污水管網排入淇縣污水處理廠集中處理后達標外排;院內規范建設400 m3事故水池,防止事故污水污染周邊環境。
1.醫院污水收集及預處理
項目中采用生活污水與雨水分流制管道系統,與城市排水系統相一致。院區醫療污水及生活污水經排水管網匯集,經過院區內分散的地埋式污水處理裝置(化糞池、隔油池以及傳染病房排水專用的化糞池和預消毒池)預處理后,統一排放至院區東南角的污水處理站進行處理,達到《醫療機構水污染物排放標準》排放標準后經城市污水管網排入淇縣污水處理廠。
2.污水污泥處理工藝流程圖
污水處理站進水水質指標(平均值):BOD5=127 mg/L、CODcr=274 mg/L、SS=175 mg/L、NH3-N=28 mg/L,處理出水水質要求達到《醫療機構水污染物排放標準》排放標準:BOD5<20 mg/L、CODcr<60 mg/L、SS<20 mg/L、NH3-N<15 mg/L。根據當地環評批復污水處理采用活性污泥工藝+二氧化氯消毒處理工藝,污泥處理采用污泥濃縮+壓濾脫水,工藝流程如圖1所示。
圖1污水污泥處理工藝流程圖
3.各處理單元說明
①格柵井
設粗、細兩道格柵,粗格柵間隙為30 mm,細格柵間隙為10 mm。攔截大顆粒的懸浮物質和切碎凝聚的軟體物質(紙屑、破布或食物殘渣等),對水泵和后續處理單元起保護作用。放置時使柵條與水流方向水平線呈60°角傾斜,以利于清除被阻留的殘渣,為防止管道沉淤和阻留物被沖散,設計時應使格柵前后的污水流速保持在0.6 m/s至1.0 m/s之間,格柵阻留下的物質因含有大量的病原體,清除時應進行消毒處理。
②調節池
醫院排水的性質決定了污水處理站來水水量水質具有不均勻性,故設置調節池以均化污水的水質水量,降低沖擊負荷對后續處理單元的影響。同時設置事故超越管至事故池。調節池中設有曝氣設備,可防止懸浮顆粒沉淀,并改善污水的可生化性。
③缺氧-好氧池
缺氧好氧池是污水處理的核心工藝環節,它的*性是除了使有機污染物得到降解之外,還具有一定的脫氮除磷功能,A/O工藝將前段缺氧段和后段好氧段串聯在一起,A段DO不大于0.2 mg/L,O段DO=2 mg/L~4 mg/L。
在缺氧段異養菌將污水中的淀粉、纖維、碳水化合物等懸浮污染物和可溶性有機物水解為有機酸,使大分子有機物分解為小分子有機物,不溶性的有機物轉化成可溶性有機物,當這些經缺氧水解的產物進入好氧池進行好氧處理時,提高污水的可生化性,提高氧的效率。
在缺氧段異養菌將蛋白質、脂肪等污染物進行氨化(有機鏈上的N或氨基酸中的氨基)游離出氨(NH3、NH4+),在充足供氧條件下,自養菌的硝化作用將NH3-N(NH4+)氧化為NO3-,通過回流控制返回至A池,在缺氧條件下,異氧菌的反硝化作用將NO3-還原為分子態氮(N2)完成C、N、O在生態中的循環,實現污水無害化處理。
④絮凝沉淀池
通過在絮凝池中投加絮凝劑(PAM),并在絮凝池中垂直水流方向設置網格反應器,通過網格的空隙時水流收縮,過網孔后水流擴大,形成良好的絮凝條件。使絮凝劑與污水中懸浮物充分混合,增加細小懸浮物絮凝沉淀作用。
為減小占地面積,采用豎流式沉淀池,與絮凝池合建在一起,污泥沉積在泥斗中,設回流污泥泵將沉淀在污泥斗的污泥回流至缺氧池。并通過污泥泵定期將剩余污泥經污泥管排入污泥池中。沉淀池出水進入集水池,經提升泵進入高效過濾器。絮凝沉淀池可有效去除污水中的懸浮污染物,減少懸浮物對消毒劑的干擾,節省消毒劑的用量。
⑤高效過濾器
采用高效聚酯纖維濾料和合理的設備結構設計。2μm~10μm的過濾精度,對水中懸浮物等多種雜質物體去除率95%左右;40 m/h~60 m/h的過濾速度,高于傳統的過濾器3倍左右;15 kg/m3~30kg/m3的濾床納污量,是普通過濾器4倍左右;具備占地面積小、使用壽命長、投資費用低等優點。
⑥消毒池
過濾器出水進入消毒接觸池,使污水與消毒劑保持一定的接觸停留時間,保證消毒劑有效地殺死水中細菌,出水排放至市政管網。根據《醫療機構水污染物排放標準》要求傳染病醫院污水接觸時間不宜小于1.5小時,綜合醫院污水接觸時間不宜小于1.0小時。
消毒劑采用的含氯消毒劑中的高效消毒滅菌劑二氧化氯,它可以殺滅一切微生物,包括細菌繁殖體、細菌芽孢、真菌、分枝桿菌和病毒等,并且這些細菌不會產生抗藥性。二氧化氯對微生物細胞壁有較強的吸附穿透能力,可有效地氧化細胞內含巰基的酶,還可以快速地抑制微生物蛋白質的合成來破壞微生物。
⑦污泥濃縮池
收集儲存絮凝沉淀池產生的剩余污泥,并定期向池內加入石灰對污泥進行消毒。污泥濃縮池可初步降低污泥含水率,減少污泥體積,便于后續處理。經過濃縮后的污泥經壓濾機脫水后,干污泥外運,濾液回流至調節池。
⑧事故池
污水處理站發生事故需要緊急排放污水時,為了防止污水直接排入正常水系,而建造的應急性設施。事故池和污水處理設施通過管道連接。事故池的進水閥門一般應為自動控制,以便對事故及時做出反應。
醫院污水處理站設計總結
1.醫院污水收集
為了節約經常運轉費用,在采用一級處理流程時,醫院醫療污水應與生活區污水分流;在采用二級處理流程時,醫院醫療污水和生活區污水應與院區內雨水分流。院區污水經排水管網匯集,經過院區內分散的地埋式污水處理裝置(化糞池、隔油池等)預處理后排入污水處理站。含放射性物質、重金屬及其它有毒有害物質的污水,必須*行單獨處理(專用的化糞池和預消毒池)方可排入污水處理站。
2.醫院污水處理工藝選擇
醫院污水治理的原則,一方面要考慮污水中細菌、病毒的種類和數量,另一方面還應考慮污水的理化指標和毒理指標,更主要的還必須考慮污水的排向和受納水體對水質的要求。根據醫院的規模、性質和處理污水排放去向,進行工藝選擇。根據醫院分類,分為傳染病醫院和綜合醫院。醫院污水處理后排放去向分為排入自然水體和通過市政下水道排入城市污水處理廠兩類。
醫院污水處理所用工藝必須確保處理出水達標,主要采用的三種工藝有:加強處理效果的一級處理、二級處理和簡易生化處理。工藝選擇原則為:
1)傳染病醫院必須采用二級處理,并需進行預消毒處理。
2)處理出水排入自然水體的縣及縣以上醫院必須采用二級處理。
3)處理出水排入城市下水道(下游設有二級污水處理廠)的綜合醫院推薦采用二級處理,對采用一級處理工藝的必須加強處理效果。
4)對于經濟不發達地區的小型綜合醫院,條件不具備時可采用簡易生化處理作為過渡處理措施,之后逐步實現二級處理或加強處理效果的一級處理。
3.醫院污水處理設施選擇
醫院污水處理設施應具有造價低廉、管理方便、處理效果好、占地面積小等特點,并嚴禁對周圍環境造成污染。醫院污水處理設施還應特別注意做好防腐、防滲、防漏措施、各種構筑物均應加蓋,寒冷地區應有防寒措施。
尤其是投氯后的污水有較強的腐蝕性,故在接觸池內必須做好耐酸性襯里,工程實踐證明,以環氧玻璃效果為好,池子的內頂板亦要涂以環氧樹脂,池子的邊角尤其要嚴格檢查,否則有一點一處腐蝕損壞,就會以點串面,乃至造成整個池子的毀壞。儲存消毒劑的容器及輸送管道、部件亦要采用防腐材料。
4.醫院污水處理設施運行管理
污水設施的管理人員,必須具有一定的管理知識和操作技能,需持有國家承認的相應技術等級證書和上崗證。管理人員應熟悉設備性能,掌握保養、維修技術,定時巡視設備運轉情況,發現故障及時排除,并作詳細記錄。
每日定時測二至三次余氯,每月抽查一次糞大腸菌群數和致病菌滅活指數,根據化驗結果及時調整加氯量,以保證達到國家規定的排放標準:《醫療機構污水排放要求》。
每日記錄污水排放量(m3/班)、加藥量(Kg/班)、余氯量(mg/L)、進藥記錄及設備運行情況,并按規定向市檢驗中心每年檢一次,結果報區檢查管理科。將環保檢測中心和排水監測總站的化驗報告、自檢化驗單保存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