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極星節能環保網訊:《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土十條”)于5月31日出臺,成為土壤修復市場的性的規范,從調查、立法、分類、風控、嚴控新增污染、預防、修復、研發、政府主導、考核這十個方面來分別規范我國的土壤修復市場。
在6月2日環保部公布的《2015中國環境狀況公報》中強調:穩步推進土壤污染防治,在10省啟動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試點示范項目,支持38個重金屬重點防控區域開展綜合防治示范。同時也指出了我國需要進行污染土地普查的范圍:繼續開展農產品產地土壤重金屬污染普查,涉及16.23億畝耕地。在長株潭地區實施重金屬污染耕地修復及農作物種植結構調整試點,涉及170萬畝,在新疆、甘肅等6省(區)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開展地膜回收利用示范,面積約1200萬畝。
而在6月14日發布的《<國家人權行動計劃(2012-2015年)>實施評估報告》中指出,2010-2015年,財政撥付172億元資金支持重金屬污染治理。2014年,全國鉛、汞、鎘、鉻和類金屬砷五種重點重金屬污染物排放總量比2007年下降20%。種種政策都表明,我國在土壤污染防治方面是越來越重視了,正在不斷健全相關的法律法規。而土壤修復市場,在政策的不斷完善下,也在逐步走向成熟。
在“土十條”出臺前,曾有人建議國家拿出10%的土地出讓金來治理大面積的耕地污染,預測這至少能帶動十萬億的土壤修復市場。在“土十條”出臺后,有專家說國家將投入4500億左右的資金,這包括監測、評估、風險防控和治理試點的投入,可使7000萬畝受污染的耕地得到安全利用,同時也預測出可拉動我國GDP增長約2.7萬億元,可新增就業人口200萬以上。但由于土壤修復工作的技術難度大,所需的資金多,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土壤修復產業的發展。
土壤修復市場想不斷的發展壯大,首先,要不斷的增強自身的技術實力,形成*的技術優勢。目前,國家發布過15種土壤修復技術,事實上,在進行土壤修復時,是多種技術的混合應用,可以部分用原位修復,部分用異位修復;也可以部分用土壤淋洗技術,部分用熱脫附技術,總之,我們的目的是把污染土壤治理好,并且不再造成土壤、地下水的二次污染。
其次,需要足夠的資金來進行土壤修復。目前我國土壤修復資金的來源主要以政府財政資金為主,以企業自籌、GEF贈款、補償金等為輔。針對目前資金短缺的現狀,“土十條”明確了治理與修復主體,按照“誰污染,誰治理”原則,造成土壤污染的單位或個人要承擔治理與修復的主體責任,以及責任主體變更后的責任人。同時“土十條”鼓勵通過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第三方治理模式等,發揮財政資金撬動功能,帶動更多社會資本參與土壤污染防治;鼓勵積極發展綠色金融,發揮政策性和開發性金融機構引導作用,為重大土壤污染防治項目提供支持;鼓勵企業發行股票與債券推進土壤污染的治理與修復。
zui后,土壤修復市場想要不斷發展壯大,需要靠土壤修復企業自身的強大,或是抱團發展。目前沒有一家公司能夠在技術上形成的壟斷,因此在洶涌而來的淘金潮中,沒有人孤軍奮戰,企業大都抱團進軍。中聯重科就是的例子,本是以工程機械裝備為主營的企業,在進軍土壤修復市場的過程中,花了7500萬歐元購買了意大利納都勒公司的75%的股份,使得中聯重科直接擁有了土壤修復的技術、設備等資源,*打入了土壤修復市場。
“土十條”出臺的這半個月,土壤修復市場明顯熱鬧了很多,但市場終究是市場,我們還需用冷靜的頭腦面對這龐大的市場,從而在土壤修復市場中分得一杯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