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介紹
裸土固沙抑塵劑-發布日期
抑塵劑又名固塵劑、結殼劑、封塵劑、揚塵抑制劑、揚塵覆蓋劑、液態篷布、防塵劑、固沙劑等。煤塵為酸性,揚塵后附于沿線建筑、民用設施及農作物上,對沿線農作物的生長造成破壞,嚴重影響了鐵路沿線居民的身體健康;同時煤炭粉塵污染隧道內鐵路道床,加劇其板結程度,增加鐵路設備日常的養護維修費用,惡化鐵路各部門工作人員的作業環境,危害其身體健康。煤礦傳統抑塵方法耗費水資源,特別是粉料噴水干燥后,在風化后產生更細小揚塵,粉塵更加嚴重。據調查研究,每年由于風蝕損耗的礦粉給企業造成了很多損失,使用抑塵劑噴灑堆積物表面,抑塵劑能避免煤塵的風吹損失,防止堆放和運輸途中的自燃,穩定煤炭含水率,產品本身對煤炭質量沒有影響,具有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我國每年鐵路運輸的煤炭量約十五億噸,按 1% 的風吹損耗,每年鐵路運輸損失近1500萬噸煤,按平均煤炭價格 400 元每噸計算,年損失約 60 個億!因此針對環保和經濟問題使用高效降塵劑是大的發展趨勢。
INDAC-10103生態抑塵劑是由水溶性高分子聚合物等復配而成,聚合物分子間的交聯會形成網狀結構,同時分子間存在各種離子集團,能與離子之間產生較強的親合力,本產品具有良好的成膜特性,可以有效的固定塵埃并在物料表面形成防護膜,它的作用機理是通過捕捉、吸附、團聚粉塵微粒,將其緊鎖于網狀結構之內,起到潤濕、粘結、凝結、吸濕、防塵、防浸蝕和抗沖刷的作用, 從而達到降塵抑塵。將INDAC-10103生態抑塵劑噴灑到煤炭表面和煤體中,膠體受熱失水速度慢,消耗熱量大,保水能力強,而且膠體粘附力強,能夠侵入到煤的層里、節理和細小的裂隙中,在煤的表面形成穩定的抗氧化含水膜,可充分包裹煤炭顆粒,隔絕與氧氣的接觸,有一定的防火功效,并具有失水再生能力。本產品已經通過國家環保相關部門測試,在山西、山東、內蒙等地廣泛使用。
理化性能:
外觀:乳白色流動液體 稀釋比例:100~300倍
粘度:1500~2800cPs 損耗降低率:95%以上
密度:1.0~1.1
PH值:6~8.5 使用方法:噴灑
主要特點
1本系列產品為液態,使用方便,直接用冷水稀釋,稀釋倍數可以達到100~300倍。按10~40Kg/m2噴灑后,長久潤濕并形成一種阻止粉塵飛揚的結膜,該膜柔韌、有彈性、保水效果好,可以長時間抑制粉塵。
2 有一定的防火效果
3無毒、無味,對人體皮膚無腐蝕,對人體唿吸系統無刺激,可生物降解,是一種環保型高效抑塵劑。
4成膜性好,減少因風吹、下雨而造成的腐蝕,并且降低深層氧化和物料堆的流失,從根源上杜絕了二次揚塵, 有效減少粉塵危害。可以在車速達到30~50km/小時的情況下使用,獲得遠高于單純灑水的抑塵效果。
5對煤質沒有任何影響
6攜帶方便,防凍效果明顯。
7 解決了以往一般抑塵劑效果差和不容易稀釋等問題 ,有非常的適用性
應用領域
1鐵路煤炭運輸抑塵,煤炭及粉料堆場抑塵, 露天采礦抑塵.
2本產品也可以用各類金屬,非金屬采礦區,礦物粉渣堆料場
3本產品還可用于火電廠,水泥廠,鋼鐵廠,冶金廠,粉塵車間,人工沙灘及沙漠化地區.
使用方法
抑塵劑的使用一般采用專業噴淋站或高壓噴霧裝置,將抑塵劑稀釋均勻,然后噴灑在礦區及物料表面,即可實現抑塵效果。推薦使用臂式噴灑設備。
注意事項;
1不能用強酸強堿水稀釋本產品,要用干凈未污染的水。
2當降雨形成明顯徑流后,等待地面干燥后需要在重新噴施。
3稀釋濃度,噴灑效果依氣候環境和噴附面情況會有所不同,應因地制宜。
4隨兌隨用,不能長時間留存在噴灑容器內。
5由于本產品的黏性會少量附著在容器內壁,作業后需要兌容器內進行*清洗。
6冬季作業或作業溫度低于5°C時,應使用不低于20°C的溫水勾兌,以便于溶解。
7長期紫外線照射會加速表層材料分解,在光照強的區域應在2~3個月內重復噴附一次。
8;因本產品溶解后的水溶液很滑,不適合噴灑于行走的路面。
包裝與儲存
1. 包裝:液體:50kg/桶;
儲存:密封避光,干燥通風,室溫保存
使用方法
抑塵劑的使用一般采用高壓噴霧裝置或專業噴淋站,將抑塵劑稀釋均勻,然后噴灑在礦區及物料表面,即可實現抑塵效果.具體使用方法及用量可根據現場情況進行調節,以便達到的預期效果。
處理面積小于1000㎡的現場,采用人工壓力式噴霧裝置或推拉式噴灑器對物料表面進行均勻噴施即可。
處理面積大于1000㎡小于5000㎡時,建議采用電動噴射器。射程一般為15米左右,采用該設備作業不僅便利而且降塵效果很好。
處理面積大于5000㎡時,可用車載式或專業噴灑車進行噴淋,射程可達18~200m。
固定的料場或移動的火車、拉料車、傳送帶等,可鋪設管道并安裝噴灑設備,此作業系統又稱為“噴淋站點”。該設施通過計算機控制系統能夠自動向物料表面噴灑抑塵劑溶液,作業效率高,抑塵效果好。
其各類指標經過試驗*符合鐵道部頒發的關于抑塵劑技術條件的行業標準(TB/T 3210.1—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