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11日,“史河機器人2023年度團建”一行,從來到延安,感受革命之光,追尋信仰的力量,感悟延安精神。
史河團隊延安寶塔山上合影
西鄰子午嶺,東依黃龍山,洛河往南注入渭水,延河向東南匯入黃河,巍巍寶塔山上,極目遠眺,黃土高原,溝壑縱橫;軒轅黃帝的陵寢安臥于此,中華民族發祥于此,吳起、蒙恬、范仲淹等諸多古代名將大展文韜武略于此,一束紅色的星星之火,輾轉二萬五千里,燎原于此!
“求生”的落腳點
“中國革命的搖籃”,當年的延安,“來之”不易。1934年,紅軍從"紅色故都"瑞金出發,轉戰14個省份,歷經600余場的重要戰役戰斗,歷時2年,最終到達陜北。在這兩萬五千里長征的艱苦歷程中,紅軍將士們,憑著堅定的革命信念,斬關奪隘、搶險飛渡、翻越雪山、跋涉草地,表現出無堅不摧的力量。
延安火車站合影
“求生”的落腳點
“六盤山上高峰,紅旗漫卷西風”,當這支鐵的隊伍把長征途中座大山踩在腳下,通往陜北革命根據地的道屏障已經打開;“一步不得整、塹峭十月寒”的陜北,千溝萬壑,連綿起伏,恢宏而蒼茫,這支“篳路藍縷”的隊伍,卻猶如蛟龍入海,給這片黃土高原帶來的不僅是千錘百煉的長征精神,更是那一抹“敢將家國負雙肩”的。
集體觀看長征紀錄片
“求興”的出發點
長征結束后,這支向死而生、從絕境中走出來的革命隊伍,秉承著共同的信仰,同心同德、上下同欲,再沒什么苦難不可以承受,再沒有什么失敗能將他們擊垮。
參觀延安革命紀念館
“千里黃河一壺收”的壺口瀑布,檣傾楫摧的驚濤駭浪里,謇謇為患時,在延安的窯洞,寫下了《論持久戰》,堅定了中華兒女們的抗戰信心。正確的政治方向、艱苦樸素的工作作風,抗大精神如旱天驚雷,從高山大野奔來,黃河咆哮著,震蕩華夏九州,全國各地的有志之士紛紛涌向延安,參加革命,延安人口快速增長。
南泥灣黨徽廣場合影
“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延安軍民,把荊棘遍野的南泥灣開墾成“陜北的好江南”,實現了自給自足,支持了前線,更滋養出了“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南泥灣精神。同期還衍生出了張思德精神、《為人民服務》精神、白求恩精神、黨的七大精神……
延安大禮堂舊址(攝于楊家嶺)
眾行者易趨,在延安13年的崢嶸歲月里,這些生動、寶貴的精神品質,為陜北高原深沉的黃土,鋪上一層熱烈、充沛的紅,這片紅是動態的、是燃燒的,是紅遍天的紅,它在延安時期成為蓬勃之力和信仰之力,救民族于危亡,解百姓于倒懸,凝聚成了中華民族的振興奮進之魂——延安精神。
從延安,再啟航
史河百余人,從北京、大連、青島、上海、舟山、深圳、新加坡等地,跋山涉水相聚于延安,站在這片紅色的熱土上,不禁讓人聯想起紅軍長征在將臺堡的會師。
延安大禮堂舊址(攝于楊家嶺)
路雖遠,行則將至;兩萬五千里長征,終是行至于此,長征會結束,但長征精神卻永存。
事雖難,做則必成;13年的延安時期,多少奇跡般的偉大事業,已成為歷史,但延安精神卻永存。
史河機器人,作為高空機器人領域的和行業的,秉持著“讓世上沒有危險的工作”的使命,“以客戶為中心,以奮斗者為本,長期堅持拼搏奮斗”的價值觀,行走在高空機器人。
重溫入黨誓詞(攝于寶塔山)
科技創新、企業發展也似一條曲折、漫長的“長征路”,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史河人仰望星空、腳踏實地,堅持用科技改變世界,堅持做難而正確的事,堅持求真、務實、創新、擔當,堅持在技術研發的道路上不斷自我突破。
團建拓展活動合影
為著同樣的信念和理想,共同奮斗的史河人,將帶上延安精神,奔赴世界各地;參天之木,必有其根,在這條艱難險阻的 “長征路”上,延安精神將是我們砥礪前行的一盞明燈,所有過去的、未來的一切困難和險境,終將使我們的隊伍更加凝聚、團結,終將使我們所堅持的事業更加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