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體化分散式生活污水處理裝置
一體化分散式生活污水處理裝置——設計范圍
1、提供的原水為經過簡單前處理的工業生產廢水,主要為電鍍廢水,水質資料不詳細。參考同類污水水質,廢水中主要的污染物為重金屬Cu、Ni、Cr、少量有機物、微生物、懸浮固體、膠體物質以及其他污染成分。
處理后的純水量為10T/H,出水電導率維持在180μS/cm以下,水質達到回用標準,*工業用水的要求。
2、系統運行及供水方式:10小時連續運行。
3、設計范圍:
回用水工程的總體設計,包括工藝流程設計、設備選型和配置等。
本方案提供預處理系統和反滲透系統兩部分。不含廠房土建、照明等有關的工作,不含現場安裝時設備就位、用水、用電和其它相關費用。
工藝原理
綜合廢水自流經格柵格去大顆粒懸浮物流入廢水調節池;調節池中廢水均質均量后,通過液位計控制由污水提升泵打入水解池,利用厭氧微生物來對廢水中N、P、CODcr、BOD5等污染物進行降解。水解池內掛有彈性纖維復合填料以增加微生物量,池內存在高濃度的污泥混合液及生物膜,在池內有機物被兼氧菌降解,提高了廢水的可生化性,同時,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將有機氮和氨態氮轉化為N2和NxO氣體的過程。水解池出水流入氧化池,在好氧的微生物作用下,將廢水中NH4 轉化為NO2-和NO3-。又借助池內彈性填料上附著的好氧微生物的氧化代謝作用,分解廢水中的有機污染物,從而降低其BOD5、CODcr、等污染物指標。接觸氧化池出水自流入沉淀池,沉淀的污泥適當經氣提打入污泥池消化處理,沉淀池的污水主要進行泥水分離后再流入后續清水消毒池達標排放。污泥池累積的剩余污泥消化后由抽泥泵定期清理外運,上清液回流水解池進行反硝化脫氮處理。
新型膜分離技術
在傳統膜分離技術廣泛用于工業生產的同時,越來越多的新工藝對膜分離技術提出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要提高膜的工作性能,增加膜通量、減輕膜污染、降低壓力驅動消耗等; 另一方面力求盡力降低成本,簡化膜的制造技術,延長單膜使用時間。由此誕生了滲透汽化膜、液膜和動態膜等新型膜分離技術。
1 滲透汽化膜技術
滲透汽化膜(PV) 是一種基于高分子材料的無孔致密復合膜,根據“溶解—擴散”原理,在滲透汽化過程中,待分離組分在膜兩側蒸汽壓差的推動下,被膜選擇性吸附溶解,以不同的速度在膜內擴散,在膜下游汽化、解吸,實現混合物分離。有機混合物原料液經加熱器加熱到一定溫度后,送入膜器與膜接觸,水分被膜選擇性透過,在膜的透過側被冷凝收集,物料中的水分被脫除,達到分離純化的目的。滲透汽化膜分離技術操作簡單、無污染、能耗低、無添加劑、不受汽液平衡限制,適合于醇類和水的分離、酯類有機物脫水、醚類有機物中水分的脫除、混合溶劑中水分的脫除以及水中有機物的脫除等。
2 液膜技術
液膜(LV) 并不是傳統的固相膜,而是懸浮于液體中很薄的一層乳液顆粒。在高剪切力作用下將兩相互不相容的液體制成乳狀液,再分散于第三相中,介于乳狀液球中被包裹的內相與連接的外相之間的這一相就叫液膜。液膜技術經歷了帶支撐體液膜、乳化液膜和含流動載體乳化液膜三個階段。主要適用于分離物理、化學性質相似而不能用常規的蒸餾、萃取方法分離的烴類混合物,具有分離效率高、分離濃縮同步完成等特點。
3 動態膜技術
動態膜(DM) 是指通過預涂劑或活性污泥在膜表面行程的新膜,也成次生膜(SM)。動態膜采用大孔徑的材料制作膜組件,如不銹鋼絲、篩網等,起支撐作用。而實際分離作用的是其上的分離層。分離層由涂層材料或污水中的微生物及其新陳代謝產物附著在支撐層上形成,所以膜的形成過程實質上就是膜的污染過程,利用污泥層起到截留分離作用。動態膜具有易制備、通量高、易清洗等優點。
供配電及自動控制
本系統經調試正常投運后基本上能連續自動運行,廢水從提升進入運行的處理設施開始到出合格水能按設定的流程自動進行。只有少數運行工況的實施要工作人員通過手動切換和調節相應閥門的啟閉狀態來實現。如投配藥、溶藥、調整加藥量、清渣、排泥、污泥脫水等要工作人員在現場操作。
系統中分段設置液位、流量、壓力、pH值等儀表用于現場監測相關單元裝置的運行情況;調節池、加藥箱設置液位儀,有超限報警功能,并與相應水泵實現連鎖,以控制水泵的工作狀態。
系統裝機總功率264.885Kw,其中備用容量72.015Kw,間斷用電使用系數40%所有用電負荷均為380V和220V低壓用電負荷;處理系統以設計能力同時運行時,大需要用電量為234.31Kw,其中連續用電量為192.87Kw,間斷用電量為41.44Kw。
根據國家標準《供配電系統設計規范》(GB50052-95)中關于負荷分級的規定,裝置所有負荷均為三級負荷。
處理系統中的大部分用電設備均為三相對稱的線性負荷,預計用電設備投運后產生的高次諧波大允許值符合《電能質量公用電網諧波》(GB/T14549-93)的要求,不需要采取防止高次諧波污染電網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