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2024年以來,中鐵、中建、中交等“中字頭”在環保項目市場出現得愈發頻繁,不僅穩坐百十億級EOD、EPC拿標“第一把交椅”,參與億元以下中小體量項目爭奪的熱情也日漸高漲。這些自帶資源、體量,品牌優勢的“巨無霸”,通過彼此聯合及牽手地方國資、民營企業等,正在環保領域“大殺四方”。
為進一步了解行業形勢,環保在線粗略整理了今年被“中字頭”收入囊中的環保項目清單(統計截至成稿日2024年10月25日),以供參考。整理發現,“中字頭”已中標至少102個環保項目,其中可檢索到具體金額的95個,累計達到1038.06億元。金額上,已知最高185億元與最低0.09億元之間相差超過2055倍,整體分布較為分散;類型上,EOD、EPC占比較多,特許經營、托管運行等也有涉及,范圍主要集中在水處理、環衛、垃圾焚燒發電三大細分領域。
詳見下表↓
10億+大標占比不足三成
金額貢獻超80%
95個項目中,金額超過10億元的共25個,占比不足三成,其中有4個預算超過50億元。而與此前預想稍有區別的是,“中字頭”進場絕不僅是為大項目而來。
從分布圖來看,1億元——10億元區間內的環保項目達55個,占比近六成,也是“中字頭”爭奪的一大重點對象。另外,對于不足1億元的項目,“中字頭”同樣很有意愿參與競標。當然,不可否認的,這一定程度上也符合環保項目的基本預算情況,即中小體量占大多數。
不過,無論拿標意愿上有何傾向,大體量項目仍為“中字頭”貢獻了最多的中標額。根據上圖,超過10億元的項目金額貢獻占比超過80%。僅通過25個項目,就可以砍下環保項目市場847億元的份額,“中字頭”的實力毋庸置疑。
鐘愛“抱團”
集體出動現象多發
從(預)中標人情況,不難看出,“中字頭”普遍以聯合體形式拿標。比如襄陽34億元的流域治理EPC項目,就被中建攜一批下屬公司聯合中鐵、中國環境出版集團下屬區域公司拿下;深圳大鵬新區23億元EOD項目也被中建牽頭聯合體收入囊中,成員包括當地文化公司、基金公司等;合肥瑤海區19億元EOD項目則由當地國資委直屬國企牽頭,聯合中鐵、中國電建等中標。
在合作對象上,“中字頭”的選擇非常多樣化,國企、民企都有,包括建設類、工程類、投資金融類、文化類等不同類型。不過總體來看,普遍還是以集團內部公司及項目所在地國資國企居多。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中字頭”集體出動競標的情形正越來越多發。比如2.1億元的“桂平市城鄉供排一體化項目(一期)之桂平市菠蘿坑、木橋頭坑流域黑臭水體綜合治理工程2標段EPC工程總承包”,共吸引35位投標人,其中“中鐵”系就來了多家。除了最終中標的中鐵十六局集團聯合體,還有中鐵四局集團、中鐵二十三局集團、中鐵二十二局集團、中鐵十九局集團、中鐵二局第五工程公司等等,勢必要拿下該項目。
8月開標的4.4億元的“四川蒲江縣域污水處理提升改造項目設計-施工總承包中德產業園污水處理廠及配套干管、排水管網排查治理工程標段”也是如此。吸引了中國水利水電第一工程局、中交第四航務工程局、中鐵二十三局集團、中鐵十一局集團第五工程、中交第二航務工程局、中國建筑第二工程局、中建五局第三建設公司等一批“中字頭”。
“廣撒網”似乎已經成為這些“中字頭”的一大競標策略。在此種情形下,體量龐大、下屬集團眾多的“中字頭”無疑具有天然優勢。而且,隨著PPP合作模式全面叫停,EOD、EPC等加速釋放,環保項目的體量也越來越大,帶來的前期投入、后期回款壓力劇增,這也是民營企業所難以承受的,正適合也需要“中字頭”來大展身手。
“國進民退”否?
不,合作共贏才是硬道理
早在2020年,國資大舉入主環保生態企業的現象,就引發過擔憂,認為其會造成環保產業“國進民退”現象愈發突。對于一直是民營力量占據主導地位的環保產業,這無疑帶來了廣泛的生存焦慮。
但時至今日,鐵漢生態、國禎環保、碧水源等一批頭部公司因國資注入正經營得風生水起,“中字頭”為民企紓困的作用顯而易見。
項目領域亦是如此,由“中字頭”牽頭負責大的區域性集中環境治理,進行資金調配能力和資源調配,民企從中獲取對應的服務、采購分包,也不失為一種有效的減輕壓力的方式。
“環保產業總體上民企進來的早,國企進來的晚,但環保產業基礎投資大,單單依靠民企也撐不起來,兩者都要發揮作用。”
國企智庫專家明確:當前環保領域的趨勢應該說是‘國民共進,“綠色環保產業投資周期比較長,一般民企扛不住。央企、國企大規模進入,成為投資主體,民企則專注于單向的業務領域和技術領域,或是未來趨勢。”